廖承志同志诞生八十周年
基本属性
图序图名面值
(2-1)廖承志同志肖像8分
(2-2)廖承志同志在工作20分
  • 廖承志同志诞生八十周年
  • 邮电部为纪念廖承志同志诞生80周年,1988年9月25日发行,1套2枚。

  • 邮票志号: J.153
  • 发行日期: 1988-09-25
  • 全套面值: 28分
  • 齿孔度数: P11.5×11
  • 邮票规格: 30mm×40mm
  • 整版枚数: 50(10×5)枚
  • 印刷版别: 影写版
  • 设计者: 李印清
  • 印刷厂: 北京邮票厂
背景资料

  曾用名何柳华,广东惠阳人,1908年9月25日生于日本东京,从小受到民主革命的熏陶,在学生时代就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在广州参加学生运动、工人运动,投身到大革命洪流之中,同年加入国民党。“四·一二”后,他即脱离国民党。1927年因参加反日大同盟,在日本曾两次被捕。1928年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时,因继续从事爱国活动又被日本政府拘捕并驱逐出境。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法南区委宣传部工作。同年11月党派他到德国,并转入德国共产党。1929年去德国汉堡领导中国海员运动,任汉堡国际海员俱乐部支委、书记。他参加了进步组织反帝大同盟,到过荷兰、比利时组织领导中国海员运动。1930年夏,赴莫斯科参加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此期间,他曾先后被荷兰、德国当局拘捕驱逐出境。1932年回国,先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全国海员总工会党团书记。1933年在上海被捕,经何香凝女士和爱国人士营救出狱。1933年8月加入红军,任中共川陕省委常委,工会宣传部长。1933年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长征路上曾被张国焘拘捕,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在周恩来同志营救下,他被释放,在红色中华通讯社负责广播工作,后到延安,任党报委员会秘书。1937年10月被党中央派往国统区工作。上海失陷后,离开上海到香港组织八路军办事处,日本占领香港后,他到粤北参加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工作,1942年在广东乐昌被国民党逮捕。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当时他还在狱中。1946年1月,党中央将他营救出狱。出狱后历任中共南方局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部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中央统战部副部长。1949年,他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后,他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青年团中央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外交部顾问、党组第二副书记,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协会会长,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主席,华侨大学校长,纪念宋庆龄国家名誉主席基金会顾问等职务。是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被递补为中央委员,以后,在党的第八、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82年7月,廖承志同志发表致蒋经国先生信,以振兴中华相勉,以忠孝两全相劝,殷切期望台湾当局捐弃前嫌,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这封信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3年6月10日,廖承志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设计师

李印清

著名邮票设计家

邮票设计家李印清,1936年3月生,河北唐山人,原邮电部邮票设计室主任。1958年到美院工农训练班学习绘画基础,1960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5年毕业回铁道部,在西南铁道建设工地指挥部搞了5年美术创作。1971年开始从事专业邮票设计工作。他设计的第一套邮票是普15《交通运输》,先后设计过近30余套邮票和邮资封片。尤擅长人物邮票创作,笔下10个中外名人先后被搬上邮票。其邮票代表作j76《中国女排获第三届世界杯冠军》、j112《中国人民之友》、j181《陈毅同志诞生九十周年》和t79《益鸟》分获1981年、1982年、1985年和1991年度最佳(优秀)邮票。
他不仅精通油画,而且在多年的邮票创作中,创作设计了多套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名人的邮票,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总结自己多年的邮票设计生涯,李印清认为自己能走上以主创人物题材为主的路子,纯粹是因为对革命前辈的崇敬与爱戴,所以他才会花费很多的精力去研究他们的革命经历及风范,然后在邮票设计的过程中,把人物背后所涵盖的历史背景,和极具表现价值的素材,全部都体现在小小方寸之间。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在方寸之地塑造出《爱因斯坦》、《任弼时》、《孙中山》、《中国人民之友(史沫特莱、斯诺和斯特朗)》等著名人物形象。北邮校徽图案内以鸿雁象征邮,以右下方半圆形天线象征电,单纯、醒目、易懂。校徽从1994年10月份开始使用。由我国著名设计家,高级工艺师李印清同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