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序 | 图名 | 面值 |
(6-1) | “乐声环宇”:东方红一号卫星 | 4分 |
(6-2) | “天外归来”:回收卫星 | 8分 |
(6-3) | “雷震海天”:潜射火箭 | 8分 |
(6-4) | “腾飞万里”:飞向静止轨道 | 10分 |
(6-5) | “天地同音”:地面接收站 | 20分 |
(6-6) | “玉宇明灯”:同步通信卫星 | 70分 |
中国邮政于1986年2月1日发行T.108《航天》邮票,一套6枚。
1986年2月1日,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发行该套邮票,全套共6枚。
本套邮票共6枚。邮票通过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六个历史性镜头,具体、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足迹。
6-1为“乐声环宇”。画面中无垠的宇宙星际上方,是中国在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6-2为“天外归来”。画面描绘了中国第一次控制卫星返回地面的情景。
6-3为“雷震海天”。表现的是1982年10月,我国自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的壮观景象。平静的大海上,突然滚雷般的轰鸣声起,火箭冲出水面,飞向预定海域,箭尾喷射出金黄色的烈焰。海面浓烟滚滚,白雾腾腾。
6-4为“腾飞万里”。它表现的是1984年4月,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离地飞升的景象。画面上,火箭拖着桔红色的火尾,徐徐离开发射台,飞向静止轨道。背景上,红霞满天,一轮金色的太阳冉冉而升,衬托出火箭腾飞时的壮观场面,也寓意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6-5为“天地同音”。它描画的是卫星的地面接收站。
6-6为“玉宇明灯”。它表现的是1984年4月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的运行状况。这套邮票除着重于航天器本身刻划外,还注重对环境的渲染,如广阔的宇宙空间、通红的朝霞、蔚蓝的天空等等,使主体和背景在对比、映衬中分别强调出来,获得一种气势磅礴、空旷渺远的艺术效果。
刘硕仁
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家
刘硕仁(1930.12—),北京人。擅长邮票设计、藏书票设计。邮电部邮票发行局。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同年到邮电部从事邮票专业设计工作。曾任邮电部邮票发行高级工艺美术师、编辑室主任。是新中国第一代邮票设计家。作品《蝴蝶》、《菊花》、《奔马》和《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等7项获建国30年最佳邮票奖,《古桥》获新中国最佳首日封奖,《京剧脸谱》、《白鱀豚》在日本被评为1980年中国最佳邮票,《全国邮联一大》获1982年最佳首日封奖,《西厢记》获1983年最佳设计奖。作品有《鲁智深》、《伏羲举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