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第二组)
基本属性
图序图名面值
(8-1)鬼脸钱4分
(8-2)“殊”布4分
(8-3)“下专”布8分
(8-4)“甘丹”布8分
(8-5)尖首刀8分
(8-6)“明”刀8分
(8-7)“晋化”刀70分
(8-8)“賹六化”方孔圜钱80分
  • 中国古代钱币(第二组)
  • 邮电部为了纪念中国古代钱币于1982年2月12日发行,1套8枚。

  • 邮票志号: T.71
  • 发行日期: 1982-02-12
  • 全套面值: 190分
  • 齿孔度数: P11.5×11
  • 邮票规格: 30mm×40mm
  • 整版枚数: 50(10×5)枚
  • 印刷版别: 影雕套印
  • 设计者: 卢天骄
  • 雕刻者: 8-1孙鸿年、8-2阎炳武、8-3呼振源、8-4李庆发、8-5阎炳武、8-6赵顺义、8-7姜伟杰、8-8呼振源
  • 印刷厂: 北京邮票厂
背景资料

  1982年2月12日发行了“中国古代钱币”特种邮票(第二组),选取的是战国时期的八种金属货币。

  第一枚“鬼脸钱”,为战国时期楚国仿海贝形铸造的铜贝形货币,币文释法不一,俗称鬼脸钱。安徽省寿县等地出土。

  第二枚“殊”布,为战国时期楚国使用的铲形货币,币文释法不一,俗称“殊”布,安徽省宿县等地出土。

  第三枚“下专”布”,为战国时期秦国使用的铲形货币,圆首圆肩圆足,首及两足各有一孔,俗称三孔布。

  第四枚“甘丹”布”,为战国时期赵国在甘丹地方使用的铲形货币,平首平肩尖足。

  第五枚“尖首刀”,为战国时期燕国使用的刀形货币,刀首较尖,故称尖首刀,在河北保定出土。

  第六枚“明”刀”,为战国时期燕国使用的刀形货币。币文释法不一,俗称“明”刀,在河北易县出土。

  第七枚“晋化”刀”,为战国时期赵国在晋阳地方使用的刀形货币,刀背平直,形制特小。

  第八枚“賹六化”方孔圜钱”,为战国时期齐国在錺地方使用的圆形货币,圜钱中有一方孔。 

  西周至战国时期,金属货币主要有布币、蚁鼻钱、爰金、圜钱四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币制,这就是圆形“半两”钱。这种方孔圆钱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铜钱的基本形制,一直到清朝末年为止,沿用达2000多年。

设计师

卢天骄

中国第一位女邮票设计家,历任邮电部邮票发行局设计室副主任,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高级工艺美术师。

卢天骄(1934.12—)女,广东中山人。擅长邮票设计、装饰绘画。是中国第一位女邮票设计家。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邮电部邮票发行局设计室副主任,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高级工艺美术师。
作品有《周恩来逝世一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纪念邮票第四组〈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逝世一周年》等纪念邮票,在全国邮票设计评选中获奖。《中国古代钱币》特种邮票获“1982年国家年度奖”。《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吴昌硕作品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郑板桥作品选》、《吉林雾凇》等获体育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奖多项。1960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