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基本属性
图序图名面值
(3-1)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8分
(3-2)新宪法诞生8分
(3-3)夺取新的胜利8分
  •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中国邮电部于1975年1月25日发行,1套3枚。

  • 邮票志号: J.5
  • 发行日期: 1975-01-25
  • 全套面值: 24分
  • 齿孔度数: P11.5
  • 邮票规格: 58mm×31mm
  • 整版枚数: 30(3x10)
  • 印刷版别: 影写版
  • 设计者: 孙传哲,邹建军,叶武林,万维生
  • 印刷厂: 北京邮票厂
背景资料

      宪法和法律惨遭践踏,致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严重破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长期不能召开,直到1975年1月13日,才在北京召开为期仅5天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出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共2864人。大会议程:(1)修改宪法;(2)审议政府工作报告;(3)选举和任命国家领导工作人员。朱德主持大会,张春桥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周恩来带病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在20世纪内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在“文革”的影响下,大会通过的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抛弃了1954年宪法的许多正确内容,掺杂了“文革”的一些错误观点,而且还取消了设国家主席的规定。

  1975年1月25日,为纪念第四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的举行,邮电部发行了这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邮票,以示纪念。

  (3-1)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主图是工人、农民、解放军和各条战线的代表,身着民族服装,欢聚在人民大会堂内。

  (3-2)为“新宪法诞生”。主图是百花映托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背景是迎风飘动的红旗,左边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右边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3-3)为“夺取新的胜利”。主图是在红旗下站立着的工、农、兵。战士紧握钢枪,农民手指前方,工人高举红旗。背景是工厂和农村。

设计师

孙传哲

新中国第一位邮票设计家、高级设计师

1933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画画系,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47年作为绘图员开始了他绘制邮票生涯。新中国成立后他是新中国邮票设计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专业邮票设计前辈。从他设计新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起,30多年里孙传哲共设计了100多套邮票,占新中国邮票发行总数的近1/4。1952年至1985年,先后担任邮电部邮票发行局设计室主任、邮票设计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万维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邮票印制局高级工艺美术师

1932年6月生于日本神户,祖籍福建泉州。1955年从东北美术专科学校(后改鲁迅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邮电部邮票发行局从事邮票设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邮票印制局高级工艺美术师。2015年6月29日9时,万维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

 

叶武林

国家一级美术师

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64年起参加各种政治运动及文化大革命。随后务过农作过工,1973年分配工作。曾为邮票设计员,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1988年赴法国为艺术访问学者,后为美国画廊应聘画家,旅居美国多年,1993年回国,后为职业画家。现从中国电影集团艺术创作中心退休。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壁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委员。艺术创作活动涉及油画。壁画。水墨画。插图。雕塑诸领域。曾在中美法日加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展及联展数十次。绘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博物馆等及私人收藏,大型壁画、雕塑等公共作品装置在全国多个城市的纪念地。出版个人画集《叶武林》《逃离。回归》《敬天穆祖》等多部。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首届全国壁画大展》大奖。《第二届全国壁画大展》壁画学会奖,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等。

 

邹建军

邮票印制局高级工艺美术师

从小喜爱美术,少年时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儿童画展。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2年保送中央美术学院深造,1967年毕业,1973年6月从事邮票设计工作。现为邮票印制局高级工艺美术师。曾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曾设计《宫灯》、《从小爱科学》等20多套邮票及大量集邮品。其中《国际儿童年》被评为建国30周年最佳邮票,《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体操运动》在第一届全国体育邮票展览上获第二、三、四名。1983年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曾任第六届全国青联委员。邮票印制局高级工艺美术师,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与美国名人传记协会荣誉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女美术家联谊会理事。参加设计中国金银币多套,如:《宋庆龄诞辰100周年银币》、《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银币》、《中国京剧艺术彩色金银纪念币(第一组)》等,并在国内各地举办过无数次个人作品及集体集邮品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