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属性
图序图名面值
(104)颐和园4分
(105)北海4分
(106)天安门(1957.2.20)8分
(107)天坛8分
(108)太和殿8分
  • 首都名胜
  • 邮电部为了介绍首都北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1956年6月15日发行了这套邮票。1套5枚。 其中第三版因重新印刷,于1957年2月20日发行。

  • 邮票志号: 特15
  • 发行日期: 1956-06-15
  • 全套面值: 32分
  • 齿孔度数: P14
  • 邮票规格: 图幅39mmx29mm
  • 整版枚数: 70(7x10)
  • 印刷版别: 雕刻版
  • 设计者: 邵柏林
  • 雕刻者: 宋广增,吴彭越,林文艺,孔绍惠,李曼曾,高振宇
  • 印刷厂: 北京人民印刷厂营业分厂
背景资料

     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北京城至少有二干多年的历史。北京最早的名字叫“蓟”。早在二千多年以前,蓟城就见于文字记载。唐朝时,蓟城又称幽州。约在一千多年前,契丹人建立了辽朝,占领了幽州城,在这儿建立陪都,把蓟城改称为“南京”,又称为“燕京”。1153年,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建立了金朝,正式在蓟城建都,改名为中都。自此,北京就开始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建都的地方。元朝建立了版图辽阔的大帝国,并将都城从蒙古高原迁到北京,重新营建了一座气势雄伟的城市,名字为“大都城”,西方人称为“汗八里”,意思即“可汗之城”。当时,元大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今天的北京城就是在大都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定都今天的南京城。明朝初年,“元大都”改名为“北平”。  

  1403年,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篡夺了皇位,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平,改名为“北京”,北京这个名字正式出现。清朝建都北京,沿袭使用过去的名称。国民党统治时期,曾一度将“北京”改称为“北平”。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伟大祖国的首都,又恢复了它那富有历史传统的名字。北京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于一身,不仅是举世瞩目的政治城市,而且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旅游城市。首都名胜即指北京有古迹或优美风景的著名的地方。

  1956年6月15日,为了介绍首都北京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首都名胜》特种邮票,全套5枚。邵柏林设计。其中(106)于1957年2月20日发行。雕刻版。宋广增、吴彭越、林文艺、孔绍惠、高振字、李曼曾雕刻。齿孔14度。无背胶。邮局全张枚数70(7×10)。北京人民印刷厂营业分厂印制。

  这套邮票的5枚图案,别出心裁地统一设计上了镜框式的边饰,使得画面犹如一幅幅已经装框的摄影佳作,巧妙地猎取生活中平凡的美,抓住典型的瞬间,借助大自然的景物表现出新的社会内容,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设计师

邵柏林

邮票设计家、摄影家

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主要受业于张光宇、张仃等教授,专习装饰美术,一九五三年毕业,分配于邮电部邮票发行局从事邮票设计工作。编写有《邮票设计印刷工艺》等书。主要邮票设计作品有《中国青铜器》、《绿化祖国》、《二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齐白石作品选》、《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等。邵柏林并长于风光摄影,代表作品有《石林深处》、《天安门广场哀痛之夜》等。《天安门广场哀痛之夜》,获一九七九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四·五运动"优秀摄影作品奖。曾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邮票总公司设计会徽和徽志。现为邮电部邮票发行局邮票设计师、《中国摄影》杂志编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80年,邵柏林在黄永玉原图绘制基础上,设计了中国首枚猴票。邵柏林曾为故宫博物院建院60周年设计纪念邮票及首日封,担任故宫博物院院徽设计的艺术顾问,主持设计了故宫博物院的院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