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化北屯乡邮道段见闻
裴效华   2021-02-02   来源:山西邮政

  2月1日,管涔山脚下的忻州市宁武县滴水成冰,最低温度达零下15度。早晨9点,化北屯邮政支局的投递员郝贵文分拣好邮件后,戴上护膝、手套,骑上那辆三轮摩托,踏上了当天的投递路。“现在老百姓脱贫了,网购量大增,加上今年有很多就地过年的外出打工者给家里寄来物品,所以最近半个多月邮件特别多。除了300多份报刊,每天都有100多件快递需要投递,几乎是平时投递量的两倍。”老郝说。

  今年53岁的郝贵文2006年参加邮政工作,是化北屯支局唯一的投递员,他负责全乡34个村子及乡政府、潞宁煤矿等单位的投递工作,邮路里程达40公里。每天早出晚归、风吹日晒,他的皮肤显得很粗糙,灰白的头发也有点凌乱。那辆三轮摩托陪伴他已经4年,车架有好几处都裂开了,老郝在修车店焊接好后继续使用。“刚开始投递时我是骑着自行车,后来又改成两轮摩托,现在的三轮摩托比两轮的稳当,装载量也大很多。”郝贵文说。

  “郝师傅,今天有没有我的邮件?”“还没有,再等一两天吧,我一收到就给你送到家里,放心哇,肯定耽误不了你过年。”刚一进北屯村口,郝贵文就遇到了老客户郝朝艮。前两年县里搞劳务扶贫,有着做饭手艺的郝朝艮来到潞宁煤矿食堂帮着做饭。“我老伴去年也到矿上的食堂打小工,我俩的工资每月差不多有6000块,日子一下就红火了。前几天我从网上一下就订了七八百块钱的衣服,给老人买的棉裤,给我们两口子买的保暖外套。网购的东西基本都是贵文给送来。”郝朝艮说。

  中午时分,郝贵文来到了宁化村,村口的小集市上卖灯笼对联的,卖鲜肉水产的,压粉条的磨豆腐的,充满了年味。牛奶、饮料、罐头、腊肉,老郝一下抱着好几个邮件走进客户郭美莲家。“生活中的一切,只要能网购的,我基本都在网上买。尤其是去年疫情期间,要是没有咱贵文师傅这样的投递员,我们的日子肯定不会这么方便。”说话间,郭美莲做的当地特色食品黄菜馍馍出锅了,她执意要留郝贵文在家里吃午饭,因赶发邮件,老郝尝了一个黄菜馍馍后转身道别继续投递。

  郝贵文的家就在道段上,中午两点,老郝顺路回家吃了口饭——方便面配饼子。“爱人中午回不来,我有时候去网点吃午饭,单位给我们这儿建了职工小家,配了冰箱电饭锅、电磁灶,还给发米面油,挺方便的。但要是投递量大,就不能再返回网点吃了,只能自己在家里随便对付一口。”连做带吃一共不到半小时,老郝又出发了。

  来到马营村,郝师傅特意进军属张桂兰家看了看,玻璃擦干净了,院子也收拾利索了,张大娘拉着郝贵文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前一段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热播,我在聊天时就和支局经理沈燕飞说到马营村有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的遗孀,她第二天就带着慰问品和春联去看望了老人家,还和网点同事一起帮老人擦了玻璃、打扫了院子。咱邮政在村民的眼里就是国家部门,应该担点责任。”老郝说。“家里种了七八亩地,2016年我家就脱贫了,今年玉米价格不错,收入比往年高点。老郝经常抽空来看看我老娘,邮政的人真不赖。”老人的二儿子陈二俊对邮政人的帮助念念不忘。

  和陈二俊有同感的还有大场村的村支书郭三红。大场村是忻州邮政的定点扶贫村,自2014年起就派人开展定点扶贫工作,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14909元。“说起邮政,我们感觉就像是自家的兄弟姐妹,别说是定点扶贫这样的大事,就是村民们复印个身份证、户口簿这样的小事,都要去邮政网点,那里的员工都是免费给复印的。”郭三红说。大场村首批建档立卡贫困户孙秀珍,在扶贫队员的指导帮助下养殖黑毛猪,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典型。前几天,驻村第一书记赵崇凯给孙秀珍转去9570元卖肉款,令她十分感激。“卖给猪贩子肯定不如零售价格高,小赵书记就通过自己的同事、朋友帮我销售了300多斤,至少能多收入六七百块钱。”孙秀珍说。

  黄昏时分,郝贵文终于投完了当天的报刊和邮件回到化北屯支局,沈燕飞和同事们结束了当天的营业正在打扫厅堂。“村民的素质明显提高了,以前老乡们乱吐乱扔,有的还抽烟,现在大家都是叫了号,坐在等候区安静等待。”沈燕飞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当地政府通过生态扶贫、就业扶贫、项目扶贫等措施发展经济,蔬菜大棚、风力发电随处可见,老百姓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网点经过装修改造后,环境好了、业务发展快了,还增开了代收电话费等便民业务。

  “虽然每天忙忙碌碌的挺累,但我的收入高了,还通过自己的工作感受到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变化,这是让我最欣慰的事儿。”晚上9点,分发完第二天要投递的报刊,把邮件扫描下段后,郝贵文披着夜色踏上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