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安心工作
调回省局后,“四清“工作开始了!
省局劳资处王文彦处长被抽调搞“四清“工作,我也被调回劳资处任处员。去了劳资处不久,我的肠胃病又犯了,这次比以往都厉害,痛得受不了,只好住院治疗。在医院治疗三个多月后,我的病情基本稳定。当我再次回到省局时,却傻眼了。整座楼里贴满了大字报,整个机关陷入瘫痪状态,许多人不安心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1970年,我被安排到基层工作,到省邮电管理局的直属单位——山西原平水泥电杆厂工作。刚开始,没有职务,只是分管政治工作。和我一起来的还有省局电信处的金凯章同志。他负责主管生产。1972年,省局任命我为电杆厂主管后勤的副厂长。在电杆厂的日子,我暂时离开了自己心爱的邮政事业,由于工作不是很忙,我有了较多的时间来思考自己走过的人生路。我时时想起我当交通员时的情景,时时想起那些死难的交通员们。1948年,阎锡山的复仇队在五台、定襄、阳曲制造了一起暗杀事件,他们在那年腊月三十晚上,杀了11名交通员。没有那些老交通邮政人的牺牲,怎么能有新中国的邮政呢?
“人与文件共存亡!”“毁了,埋了,就是吃了,也不能让敌人得逞!”这些当年的誓言,想来就热血沸腾。那年,我送文件到五台县下庄一个前后不着村的地方,太阳炙烤着大地,我嗓子眼都快要冒烟了,口渴难耐,就在一个有马尿和人尿的臭水沟喝了起来。想起这些,总是情不自禁地感慨我们的幸福生活实在是来之不易。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邮政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就在这一年,我担任了山西省原平县邮电局局长兼党总支书记。我首先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平反问题,积极帮他们恢复名誉,使他们安心工作,让他们更好地为邮政的发展而出力。在我当局长的7年时间里,原平邮电局县城到各公社邮路变为摩托车邮路,实现了投递摩托化。乡邮员们骑上了“幸福”牌摩托车,每天早晨七八点钟,整个邮电局院内热血沸腾,十几辆摩托车同时发动,他们带着报纸、信件浩浩荡荡出发。而在偏僻的山区还有许多步班邮路,劳动模范乡邮员樊占堂就是步班邮路涌现出的杰出代表。
图为白计瑞任原平水泥电杆厂副厂长期间与职工代表合影留念。
当时的报刊订阅是限额发行,想订一份《山西日报》还得找熟人。当时报刊发行组人员配备只有1人,全局报刊流转额是20万元。到80年代初,报刊订阅取消限额发行,人们订阅报刊的积极性大增,人们对文化的渴望也爆发出来。到1983年,人员配备到4人,报刊流转额增加到40万元,邮政各项业务有了很大起色。
由于当时局内职工家属大都在农村,所以职工们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吃饭,当时伙食营养很差。看到这种情况,我和局领导商量,局内有大片空地我们也来一个“南泥湾垦荒”。有了共识,说干就干,职工们听了后,都欢呼雀跃。下午下班后,大家都纷纷拿起铁锹干了起来,所有的职工都参加了劳动。翻地、种菜、浇水、施肥,辛苦没有白费,我们的饭碗里有了西红柿、豆角、黄瓜……大家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美味可口的饭菜,都高兴得笑了。吃饭时,几十个人一起吃饭,有爱开玩笑的,有讲笑话的,逗几个乐子,笑声在饭桌上传递,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在职工心里升华。
我们又开始了种树,由于办公室门前还有大块空地,我们决定种苹果树,又是全局职工人人参与。那一年苹果树开花了,非常美丽,大家异常激动,纷纷在苹果树下合影留念,来纪念这美好的时刻。秋天到了,一颗颗苹果树上挂满了大个的苹果,大家一起动手,摘满一筐又一筐,职工们有说有笑,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我们又办了一个小型水泥电杆厂,实现了电杆水泥化。我们请技术员,买设备、各班组轮流派工。一根根6米杆生产出来后,都发挥了他的威力,为局里节省了一大笔开支。我当局长7年,跑遍了原平大大小小所有的邮路,与乡亲们交谈,和投递员谈心,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亲身体验邮路的艰辛。因为我当交通员的时候,也是那样的不易。
1983年,我光荣离休。但我时时刻刻没有忘记我干了一生的邮政事业。我时刻关心中国邮政的发展——
1986年,邮政储蓄业务恢复开办。
1998年,邮电分营,中国邮政独立运营。
同年,中国邮政成立中邮航空公司,邮政拥有了自己的专列。
2006年,中国邮政体制改革实施。
2007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
2010年,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改革……
白计瑞老人的人生终点定格在2010年,当我以他老人家的口吻写下这段文字时,内心是多么心潮起伏啊!我至今还记得老人家躺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我从17岁参军,从一名党的交通员做起,亲身见证了中国邮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排除万难,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你们一定要继承优良传统,要有创新思维,邮政的明天才会更加辉煌……
将近过了十年,老人的话就像昨天说的一样。我每每回想起这最后的采访,倍感万幸,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之际,让我感到受益终生。它不断鞭策我在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让我在追逐梦想的旅途中,看到了诗和远方的美好!
编辑: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