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一大早,在省邮政分公司参加完全省邮政扶贫工作先进表彰大会后,平顺县邮政分公司副总经理董锋军就急匆匆赶回单位。当天下午,他趁着入村宣传农资产品的机会,再一次走进自己工作过的北社乡南社村。春节过后,董锋军因为工作需要,不再担任南社村第一书记。他在该村工作了两年半时间,对这里的父老乡亲产生了感情。只要一有机会,他总想回去看看乡亲们。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2016年7月,原本在石城镇黄贝坪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董锋军,被平顺县委组织部调整至南社村担任第一书记,只因这里条件更艰苦,脱贫攻坚形势更严峻。
已有一年扶贫工作经验的董锋军,来到南社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此前,村委会办公场所破旧,“三会一课”制度基本没有执行,一些党员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也是搞单干,没有很好地做出先锋模范表率。“村民们长期摆脱不了贫困,除了自然条件的因素外,最关键一点就是咱们的支部没有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在党支部会议上,董锋军一针见血指出了症结所在。
扶贫先扶志。党员是村民们的主心骨,只有把党员的思想扭转过来、信心树立起来,才能让他们激发全体村民的内生动力,从思想上拔掉“穷根”,所以,党建工作刻不容缓。董锋军和村支书曹建平白天到县扶贫办、县财政局等部门走访,寻求资金、政策上的支持;晚上,则挨家挨户走访党员,和他们谈心,征求脱贫致富的意见建议。
经过努力,他们争取到2万元的党建专项资金。董锋军带领30多名党员,改建了原有的党建活动室、党员会议室、图书阅览室、村两委办公室,打造出浓浓的党建氛围。在标准化的党建活动室内,董锋军带领党员们再次重温了入党誓词。面对鲜红的党旗,党员们的热情被调动起来。
此后,村党支部每月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组织观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式,参加了党建远程教育培训,进一步丰富了党员的理论知识,提高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与此同时,董锋军组织党员、村民代表,讨论完善了村规民约,确定了“重大事项要经支委会议研究通过,每季度对支委工作进行评议”的制度,党员和村民们逐渐摒弃等、靠、要思想,靠内生动力早日脱贫的愿望愈发强烈。
党支部的变化,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大家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夯实脱贫项目
要想富、有项目。董锋军深知,村集体只有上马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才会有稳定收益,才会由输血变造血,脱贫不返贫,真正地走上小康路。可是上什么项目才切合实际呢?
尽管是处在山区,但仲夏的南社村依然炎热。每天晚饭后,董锋军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围在电脑旁,仔细分析着县里扶贫项目库里的每一个项目。经过连续几天的分析对比,大家终于确定光伏发电项目。
“董书记确定的这个项目能争取到国家扶贫产业专项资金,村集体基本不用掏钱,年收入可达到5万元左右。除了可增加村集体办公经费2万元,还可为37名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分红800元。”村支书曹建平高兴地说。2016年10月,南社村建成了60千瓦屋顶式光伏电站,从根本上解决了集体产业收益为零的问题。
独木难成林,只有这一个项目是远远达不到产业扶贫的目的。南社村紧邻省道,交通还算便利,周边几个村子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旱地蔬菜种植产业。利用县政府的奖励政策,发展蔬菜种植,形成规模化区域农业大产业,这是南社村产业项目的最优选择。
2017年初,在确定蔬菜种植项目后,董锋军带领村两委干部一方面邀请蔬菜合作社的专家到村开展技术培训,另一方面积极走访贫困户,给他们算经济账,鼓励他们通过双手早日致富。“我家从2017年开始,种植了4亩豆角、西红柿,收入很不错,年收入差不多有3万元,穷日子一去不还了。”成功脱贫后的种植户袁月梅笑得合不拢嘴。
经过两年的摸索,南社村大部分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都种上了旱地蔬菜,全村旱地蔬菜种植面积由20多亩发展到100多亩,户均增收2000元。很多村民还开办了玉米深加工作坊,有的还通过“邮乐购”电商平台把自己加工的农产品销售至全国各地。2017年,南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200元,终于实现整村脱贫。
村民们日子好了、腰包鼓了,董锋军又与村“两委”人员开展了文化休闲广场整修、村内道路硬化铺油、村级文化宣传墙建设三项重点工程,着力将南社村打造成美丽新农村。2018年,董锋军被长治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模范农村第一书记”。